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7篇
  免费   747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3878篇
地质学   552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7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170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57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0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010年玉树Ms7.1地震前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8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了玉树地震区域重力场及其动态变化,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前区域重力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重力变化与甘孜 玉树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的空间联系,重力测量较好地反映了伴随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变形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2)区域重力场动态图像较完整地反映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观测得到的异常前兆信息;3)玉树震中附近重力点值时序变化累积量超过80× 10-8 ms-2,较好地反映了玉树地震前重力测点随时间的剧烈波动性上升变化。  相似文献   
62.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本文根据黄龙钙华景观退化的人为和自然影响机理研究获得的部分高分辨率和高精度水文地球化学监测数据分析发现,大地震通过诱导控制黄龙源泉的深源断裂活动对源泉的水文地球化学产生了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地震后泉流量、水温、电导率和CO2分压升高,反映出地震增加了地下向地表的水、热、钙离子和CO2通量。然而,地震对从泉水中沉积的钙华景观的后续影响以及汶川地震造成深源CO2向大气CO2释放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63.
玉树地震地表变形InSAR观测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玉树MS7.1级地震前后两期PALSAR雷达数据(震前2010年1月15日, 震后4月17日)进行了“两轨+DEM”的InSAR处理, 获得了高质量的差分干涉雷达条纹图像和同震变形场。参考该区的基本构造格局, 根据干涉图像的变形范围、变形量和变形梯度可以初步判断:(1)玉树地震诱发了总体上NWW走向, 全长约70km地表陡变带, 陡变带南段位错及陡变梯度较大, 会在地表产生地表破裂;而西北部4段位错及陡变梯度较小, 不易在地表诱发破裂, 但可能在地下一定层位产生了隐伏破裂带;(2)陡变带两侧的雷达视线向运动方向预示发震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3)宏观震中位于玉树县城西北约16km的地表陡变带上。D-InSAR解译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震源机制解、野外发震断裂调查结果及地貌特征吻合较好, 证明了干涉雷达解译成果的可靠性, 可以为准确定位玉树地震发震断裂地表行迹和快速评定震害损失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4.
基于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是一个涉及因素众多的复杂体系,对它的评估也是涉及到地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问题。对城市承受地震灾害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有针对性的加强其薄弱环节是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已有的防震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数据项,提出一个简化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指标体系,快速评估城市的防震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65.
张敏  陈万明 《华南地震》2010,30(2):54-60
人才聚集效应是人才聚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和谐环境下,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相互联系相对集中在一起产生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效用。在汶川8.0级地震和青海玉树7.1级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人才聚集效应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无数的生命被及时挽救,巨大的灾情得到有效的缓解。综合"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两个角度,从人才规模、人才配置和激励因素等方面,就我国抗震救灾中人才聚集效应的发挥进行了研究,为人才聚集效应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6.
基于层次分析的辽宁地区震情指标预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辽宁及邻区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特点,结合1970年以来该区中强震震例,分辽南和辽蒙交界两个小区分别提炼了中强震预警判据。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辽宁地区基于时间尺度的地震震情指标预警模型。  相似文献   
67.
紫坪铺水库地震监测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坪铺水库微震台网已经运行逾6年,强震台网已经运行逾3年,水库蓄水逾4年。2006年10月水磨突发ML1.4级微小地震群,库区及附近和库坝区地震活跃,依据监测研究较准确预测了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的水磨ML2.5级地震群。研究认为ML2.5级地震群是蓄水初期诱发的一些浅表卸荷型或岩溶塌陷型小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特大天然地震发生在微震台网监测范围内,水库微震台网和强震台阵的运行正常,为政府抗震救灾有效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稳定社会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68.
本文简要回顾了以往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经验教训,讨论了新一代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实施策略。汲取汶川地震的经验启示,本文提出"地震博弈"策略,即考虑中长期地震预测的可用性与不确定性,在监测与实验系统设计中考虑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相依的区域模型。对于特定的活动断裂或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潜在强震段落,设置适应多种孕震模型的"想定地震破裂",针对地震孕育的"想定模式"设计观测项目和监测系统。这一系统以地震成因和孕震模型的有效约束、"预期"前兆的有效监测、预测/预报效能的有效检验为导向。从技术角度,本文提出将地震预报实验场作为一个"大科学工程",强调复杂的多层次、多组分技术系统性能的稳健性,以及为确保与地震有效的"近距离接触"的系统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9.
李莹甄  唐兰兰 《内陆地震》2010,24(4):307-314
系统分析了1970~2007年间新疆境内70个5级以上地震序列的余震持续时间和余震区长轴与主震震级的统计关系,以及主震破裂方式对余震时空特征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及分区地震带余震持续时间和余震区长轴分别与主震震级弱相关,主震震级较低时两者关系离散,震级较高时则呈线性增强。不同的地震带这种线性关系存在差异,对于相同的主震震级,天山地震带余震持续时间一般大于西昆仑地震带,而余震区长轴前者小于后者。新疆地区主震破裂方式对余震的持续时间影响不大,但对余震区长轴影响较大,走滑型主震余震区长轴一般大于逆断型地震。  相似文献   
70.
2003年4月17日青海省德令哈市西北发生6.6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具有强烈活动特征的大柴旦—宗务隆山断裂带上,震前地震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大面积ML4级地震平静,而震中附近则同时出现了高频次、高GL值异常以及ML3级地震平静—活跃、ML4级地震平静等异常现象。对省内及甘肃省前兆观测资料进行追踪分析,认为震前有4项前兆测项呈现出中期和短期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